节气专稿丨陈耀辉:秋分
作者丨陈耀辉
岁月悠悠又一秋。
吉林大地,早已为国庆长假筹备好一场视觉的盛宴。如果你能够来到白山市,就可以像我当年一样,从抚松县的松江河镇,远眺雪线参差的长白山,让身心装得满满的美好,纷繁与简约,相互奔赴。
秋分是传统的“祭月节”,中秋节即由“秋夕祭月”演变而来。2018年6月21日,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“中国农民丰收节”的批复发布,同意自2018年起,将每年秋分设立为“中国农民丰收节”。
万树斑斓,迤逦千里,秋分之始的吉林是最美的。

当太阳抵达黄道180度时,阳光直射到地球赤道,这一天在每个回归年的9月23日前后,地球上昼夜均分,白天黑夜各占十二个小时,人们把它命名为秋分。秋分日是四时八节的大八节之一,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日子。
《春秋繁露》中写道:“秋分者,阴阳相半也,故昼夜均而寒暑平”。古代节气中的“二分”“二至”有着比较特殊的意义。自古有春分祭日、夏至祭地、秋分祭月、冬至祭天的习俗。
秋分这天,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。由于太阳直射赤道,南北极同时都可以看见太阳,分享着同一个白昼。而在南北纬45度线上,不用登高,即可丈量出建筑物的高度:物体的高度与其影子一样长,知道了影子的长度,也就知道了建筑物的高度。至于在赤道上行走,人们会发现竟然找不到自己的影子,“如影相随”这句话在此时此地成了空话。

古人以立春、立夏、立秋、立冬为四季的开始,秋分日居秋季九十天之中,平分了秋季。阳光直射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,北半球昼短夜长的现象将越来越明显,直至冬至日达到黑夜最长白天最短。昼夜温差逐渐加大,甚至在10℃以上。气温逐日下降,一天比一天冷,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都降到了22℃以下,逐渐步入深秋季节。
秋分日,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,产生一次次的降水。如人们所说的那样,已经到了“一场秋雨一场寒”的时候,但秋分之后的日降水量不会很大。
南、北方的田间耕作各有不同,北方谚语说,“白露早,寒露迟,秋分种麦正当时”。南方则是“秋分天气白云来,处处好歌好稻栽”,反映出江南地区播种水稻的时间。不过这里所说的北方,显然不是指东北。东北的麦子这时已收获完毕,种下的秋菜也绿油油的了。

小时候,最不喜欢干的活当属收麦子了。我们老家不用镰刀割麦子,而是把麦子连根拔起,秋季干燥,麦芒把胳膊划得一道一道的,汗水滴在上边,像在伤口上撒盐。每到这个时候,亲属或邻居间都会互相帮忙,称为“帮工”。唯一让人高兴的是,这时可以改善一下伙食,条件好的人家甚至会杀猪宰羊,犒劳那些在田野里辛苦劳动的人们。八方族群融合之后的东北村落,餐饮偏能丰简归一,大锅鲜肉粉丝白菜土豆混炖,大篮白面馒头,敞开衣襟放开肚皮使劲儿吃,简单而富足。
秋分是气候宜人的时节。大部分地区凉风习习,碧空如洗,丹桂飘香,蟹肥菊黄。古人对中秋和秋分时节非常在意,贾岛有诗“秋分夜客前”,杜甫也写道“秋分客尚在”。韩愈有感而发:“穷秋感平分,新月怜半破”。李朴一句“平分秋色一轮满,长伴云衢千里明”,描写了秋色均匀、月光普照的美好意境。

古代中国人对物候的感受是细腻的。尽管秋色美好,但他们知道时光易逝,也就更怜惜好景不长。正如硕果累累大地飘香之后,将迎来一片萧条。
自古以来,秋和愁都是紧密相连的。辛弃疾的“为赋新词强说愁”,落笔处“却道天凉好个秋”。刘禹锡的“自古逢秋悲寂寥,我言秋色胜春朝。晴空一鹤排云上,便引诗情到碧霄”,虽然看似歌咏秋色,但还是把悲秋作为预设前提。纳兰性德的“暮雨丝丝吹湿,倦柳愁荷风急。瘦骨不禁秋,总成愁”,画面感满满的。革命家秋瑾的“秋风秋雨愁煞人”更是把秋愁写到了极致,让人黯然伤怀。

秋分有“三候”:一候雷始收声,二候蛰虫坯户,三候水始涸。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积聚而迸发出的声响。秋天阴盛阳衰,故而雷声渐少。蛰居的小虫子最善感知气温的变化,开始藏入穴中,并用细土把洞口封起来准备过冬。王安石有诗云:“忽忽远枝空,寒虫欲坯户”。由于天气干燥,水汽蒸发的快,加之降雨较少,河流湖泊中的水量变少,有的甚至出现干涸。
《黄帝内经·素问》曰:“秋三月,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”。古人认为,秋分之时,自然界的阳气向收敛闭藏转变,起居、饮食等方面都要格外小心,要重视内守,注意养精蓄锐,为抵御即将到来的严寒做准备。秋分之后,人们会感到皮肤干燥,甚至会导致性格焦躁,称为“秋燥”,需要很好地调理饮食,调整心态。

这也是人们一年中修缮房舍的最佳时期。记得小时候,大人们在秋忙之余开始脱坯、抹房子。脱坯是个技术活,通常要在水塘或沟渠边取挖黄土,撒上麦鱼子(指小麦脱粒、扬场后剩余的秕粒、碎麦穗及细碎秸秆等混合物),用水搅拌好,放进坯模子里,脱好的坯在地上一字排开,等晒干的时候再搬起来码成垛,用来盖房子或砌墙。坯没有晒干之前最怕下雨,一下雨就浇成烂泥了。也怕人畜来踩,有的小孩子讨人嫌,会偷偷地在上面留下小脚印,这坯基本上就作废了。那时候,在农村家家都是土坯房,后来出现砖挂面(土墙外面贴一层砖)的房子,到了80年代后,才逐渐住上砖瓦房。土坯房,每年在秋天的时候都需要抹墙面和房盖。抹房子需要用碱土,这种土不吸水,便于雨水流动。碱土到草甸子上的盐碱滩去取。抹房盖的时候,大人们把和好的泥用铁锨一下一下地甩到房顶,这是个力气活,看起来也蛮酷的,让我们这些小孩子非常羡慕。

从秋分日开始,白昼黑夜的争执,就像射到天空的羽箭,在最高处仿佛停顿了一瞬,然后顺着一道好看的抛物线开始回归。
从大自然的角度看,春天是萌发、生长,万物踏上了征程。秋天是收获、聚敛,一切走上了归途。这个季节容易让人沉思,思考未来的生活,珍惜当下的舒爽。
秋分,正是归去来之间的那个节点。它的微妙,几乎从来就不曾存在。它的昭著,能令天地间一切生灵,都将因此而有所感应。
文章作者: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、副主席 陈耀辉
编辑:杨昭冰
头图制作:赵知辉
- 1.蟾 蜍 脸 (小说)
- 2.记忆中繁华的长春老街
- 3.节气专稿丨陈耀辉:立夏
- 4.长白山的味道(组诗)
- 5.白 露
- 6.辩护——原创审判文学长篇小说(一)
- 7.辩护——原创审判文学长篇小说(二)
- 8.处暑
- 9.【会员作品】我在西北望东北
- 10.辩护——原创审判文学长篇小说(三)